企業定戰略和人生戰略如出一轍;定戰略就是定方向,方向錯了就讓企業走上漫長而坎坷的發展道路,人生的戰略定錯了,更是麻煩,就是迷途的羔羊,在真我和假我中痛苦的斗爭一輩子;首先講企業戰略;現在很多的企業普遍存在著戰略問題,定位不清晰,走不遠,做不大,要不做大了,又是粗放型,沒有核心競爭力,變成了規模不經濟。
企業的定位問題要從兩個角度來展開分析;
第一:為什么很多企業沒有戰略定位,甚至很少考慮到戰略定位的事兒?
很多企業沒有戰略定位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分析這個現象就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來觀看分析,改革開放三十年,很多的老板一開始是膽子大,別人不敢做自己敢做,很多的老板是這樣立起來的,所謂的人無我有,那時候到處都是機會,到處都是空間,誰要是要想把生意做得更大就要膽子更大些了,比如找一個代言人大吼一聲,各地的代理商經銷商排隊上門,只要有產品每次招商會總是收到一大筆的現金來,那時候做生意就是一個字“爽”,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九十年代初期,因為那個時候國內的改革方向并不明晰,所以很多人也是放不開,所以第一個階段時間周期上有些長;
再后來做生意的人逐漸的多了企業,有了很大的市場競爭,這個時候光憑借膽子大是不行的,要頭腦子靈活起來,發現市場機會,發現市場空隙,需要頭腦靈活才行,所謂的發現藍海,到處去尋找藍海,走差異化,這個時候的營銷力度空前的激烈,戰場硝煙狼藉,喊聲連連,處于空前的廝殺白熱狀態,找代言人需要大比拼,你找100萬的,我找200萬,他找400萬的,營銷成本很高,市場風險很大。代理商也不是那么容易忽悠了,也不給你大把現金了,為什么呢?因為消費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聰明起來,也不好忽悠了。于是企業要做樣板市場,給政策,給優惠,給經驗,說不定還會讓大的代理商擔任企業董事會,謀求發展。這個時候的招商不再那么的靈驗,每次帶著僥幸的心理去招商,每次竹籃子打水一場空,患得患失,所謂的“招商招商,越招越傷”;這段叫做人有我優,很多實力弱的企業被打下,企業的兼并和重組和這個時候的空前的上演。這個現象一直延續到幾年前;
而到了今天,整個商業格局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場變化是由于中國完全的加入了WTO背景之下產生的,外資品牌一個接著一個的進入中國市場,消費者享受到物美價廉,服務上乘的產品,再加上中國人有崇洋媚外的心理,分割了很大的消費市場。這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競爭,競爭力變弱的同時,又遭受到國外企業的兼并和改組,很多中國的品牌被洋品牌給瓦解掉,首先瓦解掉渠道,再瓦解掉品牌和產品,變成了自建渠道之后由別人來管理。
舉例說明,沙市日化活力二八,熊貓洗衣粉等等,這場的競爭不同于上一階段的競爭在于,上階段的競爭是國內市場的自我競爭,是人民內部矛盾,而這場競爭不得了,是敵我矛盾的產生和裂變。是你死我亡的競爭。這個時候需要什么樣的企業家出現呢?需要的是有智慧型的老板出現,應該說前期的很多的老板經歷不了這樣場的戰爭,因為這個戰爭不是肉搏之戰,而是槍炮之戰,只有智慧型的老板方能留下來繼續戰斗,我們暫且可以美其名曰“企業家”,而淘汰的是一大批的舊時代的生意人和商人或者暴發戶,(這仿佛有點像幾十年前的舊軍閥被歷史淘汰一樣,不能進入當時中國的主戰場)。在這里我們來展開分析,第一點是什么才是智慧型企業家?如何才能做到一名“企業家”?第二點,被淘汰者的出路在哪里?(回顧老板從膽子大到頭腦聰明,再到智慧型的演變)
智慧型的企業家以企業發展為本位,而不是以自我為本位;第一,他們要給企業定戰略,定方向,不再低著頭拉車,戰略有多高遠,決定著企業能走多遠;第二,聘用戰略性人才,全國性甚至全球聘用戰略人才,去培訓他們,讓公司戰略在這些人才的身上發揚光大,(舉例聯想和美的集團以及華為/唐駿等)。讓職業經理人施展舞臺。第三,大膽改組,是為了謀求發展,很多的經理人成為公司的股東,他們的年薪上千萬,很多經理人的收入在董事會里面是最高的,當然這在國際上已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了,在中國今后將會普及下去,讓位給人才是老板智慧的考量,人才戰略是企業最高戰略。這些創業家的老板們有高遠的氣質和膽識,他們從企業利益出發,一切有利于企業發展的事兒都去做,一切不利于企業發展的事兒堅決不做;
那么淘汰的那些人的出路是什么呢?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手握閑錢,安度晚年,他們無法迎戰,商戰成為了歷史,享受人生的余光也不免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另一種人,他們尋找投資機會,做一名職業投資人或者天使投資者(比如樂百氏的創始人和伯權創立了今日投資)他們覺得有什么樣的項目好,自己不能做,可以投資,現在華商里面就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手有鈔票到處找機會。這群人是好樣的。要給他們鼓掌。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評說一下智慧型的企業家吧,我希望我們華商的很多學兄們能夠成為這樣的企業家;第一。要制定好公司的戰略,要有企業基本法,公司的戰略就是公司的方向,我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哪些項目該砍掉,哪些項目該放到核心位置,主項的業務如何進行定位,尋求發展思路和出路,從企業的定位延展到具體項目的定位,把項目做強做精再做大,做到上市規模,再兼并再重組,直至走向國際市場并形成國內優秀品牌,在國際戰場上比拼的格局,尋求項目在市場上的絕對競爭力。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不好的企業,所以要把每個項目做到行業的前幾位甚至是第一位,我們華商的有些學兄項目居然做到了給行業立標準的地步了,那是很了不得的,我們常說一流企業定標準,國際的500強企業都是定標準的企業。對于華商這些能夠給行業定標準的企業我希望他們還要干一件事,那就是建立一個學術研究機構,比如搞一個什么學院之類的機構,自己親自擔任院長。我們的想法是力推一些優秀的企業學兄在他們的企業來搞這樣的學院,并親自院長,這個布局很重要,具有戰略意義,(舉例,比如寶潔有全球美發研究學院,聯想有聯想學院)第一,要為行業的技術標準進行普及,服務于行業和社會,體現企業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另外一點就是,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起到推波助瀾作用,做大光環和影響力和滲透力。這樣就是當之無愧的企業家了,而不是前面所談的所謂企業家了;第二:要用戰略性人才,光有戰術是沒用的,戰略很重要,道德經說得好“道之不存才有術”,戰略性人才可以把企業推向一個光明大道上來,這個體現在企業發展上來說,就是引導市場消費,教育消費市場走向健康的消費理念,這也是企業家要干的事情,產品不做好光憑借營銷伎倆是絕對不行的。要注重產品的研究和市場消費的研究和普及教育,把優質的產品和健康的消費理念傳播給消費市場,把優質的項目推廣到社會,形成很好的企業美譽度,這是厚德載物的體現。這絕對是戰略型人才方能干出的大事;第三:要大膽改組,一切有利于企業發展的事情都去做,相反,一切不利于企業發展的事情堅決不做,要杯酒釋兵權,勸退無為的元老和好好先生,自己不能成為企業發展的絆腳石。自己要尋求退位的機會。要大膽的分配,人才就是企業的最大成本,因此要敢于投入,對人才的投入是戰略性投入,最基本的要做到“敢于分錢”,能干的經理人占有最大的收入都是可以的。國際上很多的經理人的收入在董事會是最高的。多勞多得,少老少得。這就是以企業發展為本位的舉動。經營企業的最大智慧就是經營人才,希望我們的學兄們放下自我,迎接大我的到來,發展到從有我到無我的變革。這是智慧的體現和考量。這就是智慧型的企業家,這樣你的企業才可能做到百年不衰,這樣的企業就是你不朽的豐碑。



最新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