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精英專訪】在鞋業界赫赫有名的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是鞋業界最有成就的一位大陸商人。他的創業歷程卻是三起三落,甚至落魄到想要出逃俄羅斯,但家庭的責任感讓他堅持了下來,最終挽回局面,成為“中國女鞋教父”。他是如何一次次挺過難關的?昨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張華榮。
張華榮有“中國女鞋教父”之稱。他的華堅集團旗下擁有10家分公司,總人數2萬余人,是中國最大的女鞋生產企業。主要生產NINEWEST、EASYSPIRIT、BANDOLINO、WALMART等國際名牌鞋,并擁有COLCO、阿蘭德隆、成龍等自主品牌。
■創業家當
白手起家,靠做生意賺來和家里人支持的錢,共計4000元開了第一個廠。
“只要不種田,我什么都干”
1958年,張華榮出生于江西省南昌縣麻丘鎮厚溪村一個窮苦人家。張華榮的父親做木工,母親做裁縫。1958年正處于“大躍進”時期,全國連續三年糧食緊張,張華榮是吃“米湯”長大的。1965年張華榮開始上學,正遇上“文化大革命”,初中讀了沒幾天就因家貧輟了學!斑^去的發展條件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講,是不公平的。”張華榮認為。
張華榮20歲時當了兵,他想通過當兵擺脫種田的命運,但沒有機會,23歲時復員回到家鄉。當兵前后,他做過木工、補鍋匠、油漆匠,還做過各種小生意!爸灰环N田,我什么都干。那時沒想過要發財,只要不在農村,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1983年,張華榮販賣菜籽,賺了幾百元。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字。1984年,張華榮到浙江去販鞋子,拿到江西賣,攢下了第一桶金!斑@樣販賣太麻煩,不如自己做。我覺得浙江的鞋子比我們家鄉更先進,就跟他們搞好關系,做了學徒。1984年下半年,我回到家鄉,和家里人一起湊了4000元錢自己開廠,買了3臺縫紉機,請了8個人,一天做十幾二十雙‘北京布鞋’。”
張華榮清楚地記得自己的第一個廠叫“南昌縣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廠”。當時整個江西省只有國營和集體的鞋廠,他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民營鞋廠!澳菚r有一股精神支持著我,一是要獨立,不要給別人管;二是不要種田,要賺錢養家糊口。”
“青春鞋帽廠”幾經搬遷和更名,改為“南昌華榮鞋廠”,到1991年,“南昌華榮鞋廠”已完成原始積累,有員工200多人,資本超過100萬。這時,一個誘人的機遇擺在了張華榮面前。
被騙出來的“華堅”
1992年,一個姓葉的臺灣人找到了張華榮,他在香港注冊了一家“香港光榮公司”,要與張華榮合作。10月,張華榮和他的“華榮鞋廠”正式與“香港光榮公司”合資。他的名字里有個“華”,臺灣人名字里有個“堅”,這就是“江西華堅有限公司”名稱的由來。
“臺灣人騙了我們。他騙我們買了很多機器,搞了很大的廠房,但他們沒有下一分錢,也沒有給一份訂單。實際上還是我一個人在做!睆埲A榮笑言,沒有想到這個被騙出來的“華堅”,今天還挺有名氣的。
當時工廠擴大到員工560人,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沒有訂單,苦撐到1994年,張華榮已經虧得一塌糊涂。這時他不得不走回老路,重新做外銷,通過江西輕工業公司接外貿訂單。險些“完蛋”的他也特別珍惜機會,每一單的質量、價格、交貨時間都嚴格把關,從不輸給浙江人。從1994年到1996年,他又賺回了很多錢。
好景不長,歐共體舉起了反傾銷大棒。華堅很快籠罩在陰影之下,歐洲訂單全部取消。張華榮覺得江西已經干不下去了。
1996年5月,他獨自一人帶著幾十萬,來到廣東東莞。那時東莞鞋業已經很成氣候,是臺灣人和港人的天下,張華榮是第一批進入鞋業的大陸商人,他覺得自己找對了地方。他先在東莞設立了辦事處,開發打樣,接訂單。10月,東莞厚街鎮白濠工業區倒閉了一家臺資鞋廠,張華榮出價100萬,把工廠連同機器一起盤了下來,掛牌成立東莞華堅鞋業有限公司!皩嶋H上付不起這么多錢,就只好給他欠賬、擔保。1998年我賣掉了江西的廠,全部搬了過來!
負債累累曾想出逃
初到東莞的熱情很快被磨滅,張華榮跌入了事業的最低谷。在江西做的是布鞋,而在東莞要做女鞋,且用上了現代化的機器。華堅沒有管理人才,也沒有穩定的訂單,全靠張華榮自己琢磨,很快負債累累。
1997年年底,張華榮覺得實在是過不下去了。他想到逃跑,想花點錢逃到俄羅斯去。他打了個電話給家里人商量,母親嚇得睡不著覺,大哥把他罵了一頓。他這才明白,逃跑會連累家里人。他打定主意,倒臺了就去坐牢,或跳樓自殺,一了百了。
張華榮堅持著,雖然每天都有被拉去坐牢的可能,但事情并沒有發生,機遇降臨在他的身上。那時臺灣人做鞋過于強大,國外采購商想要壓價,要牽制臺商,他們需要培植一個大陸老板。世界著名的鞋業貿易商派諾蒙看中了張華榮,第一張訂單就給了他30多萬雙。
“派諾蒙給的價格很低,臺灣人不愿做。派諾蒙的支持在經濟上沒有解決問題,但在形象上解決了。我們充分地把貿易公司對我們的信賴轉化為一種資源,一聽說派諾蒙給我們訂單,所有的供應商都支持我們,拖半年給錢他們都無所謂,因為覺得我們有未來。”張華榮認為,是派諾蒙在關鍵時刻拯救了他。
到1999年,華堅已崛起為臺商的眼中釘。臺商認為華堅的價格太低,把行情搞壞了。當年東莞的臺商開會,大家得出一個結論:“一定要想辦法讓華堅垮掉!不垮掉會給大家帶來傷害。”這成為東莞鞋業界盡人皆知的故事。
成為引領行業的“教父”
經歷了三起三落,張華榮的事業終于步入平穩發展期。2002年1月,張華榮已敏感地意識到在東莞生產成本正在抬高,他回到江西,投巨資興建了贛州華堅國際鞋城,作為華堅集團的生產基地。華堅成了東莞鞋業中自覺進行“產業轉移”的先鋒,成為中國鞋業界少有的一個成功范本。江西的勞動力成本很低,張華榮將量大的低價鞋轉移到江西做,量小的高檔鞋就在東莞加工。
從1999年起,華堅不斷擴張,至今擁有10家分廠,員工2萬余人,企業內部已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成為中國最大的女鞋制造企業。張華榮并沒有就此滿足,他寫下了“為社會而生存,為行業而努力”作為華堅的座右銘。他認為鞋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代表,社會對它并不理解。他認為鞋業未來的趨勢應該是在東莞接單、研發、銷售,在內地加工生產。“我呼吁政府不要有產業的歧視,只有產業的提升!
張華榮大膽地做起了自主品牌,創立COLCO、阿蘭德隆、成龍等品牌。今年,張華榮又決定斥巨資,在厚街建設一個超大規模的世界鞋業(亞洲)總部基地。他將基地定位為研發、貿易、品牌孵化、物流的亞洲總部,成為制鞋企業的訂單中心。他計劃引入很多新材料、新產品、新市場應用的專家,免費為入駐的企業提供服務,帶動行業轉型。
“他們說我是‘教父’,‘教父’是一種責任。我是自己一個人創業出來的,沒有任何條件。我很愿意帶著大家一起創業。”張華榮說,自己的生活則從來都是很辛苦,但又很開心。
■商戰格言
大家都不支持你的時候,你有能力都會垮掉。當大家都支持你的時候,你沒能力都會變成有能力。
我不抽煙,不喝酒,不賭錢,身體也很好。我很單純地做一件事情,就是不斷地做鞋。
■記者手記
一張訂單能成就什么?
張華榮沒有逃跑,他在最艱難的時候,派諾蒙給了他一張訂單。
一張訂單就是一批鞋子?張華榮最聰明的一點就在于他不這么看,一張訂單的效應被他放大了。有了派諾蒙的訂單,就意味著國際巨頭對他看好,就意味著將有很好的前途。只要你跟他合作,不怕收不回錢,而且后邊的合作機會將越來越多。所以,合作伙伴們都愿意多給一些寬限期,張華榮的事業就是這樣得以復活,并獲得壯大的機會。
這就是張華榮手中的一張訂單。對于創業者來說,珍惜一切機遇,將機遇放大為更多的資源,換來更多的支持,那么,偶然的機遇也許就能成就你的事業。(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