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豪:從大山中走出的鞋業專家
10月25日訊,王先豪,1978年出生于菖蒲鎮溪沸村,人民大學EMBA工商管理專業畢業,1998年獨闖溫州,在一家知名的鞋業公司上班,2000年成立自己的企業管理咨詢公司。2004年至2006年間在溫州泰馬鞋業有限公司先后任管理者代表、總裁辦主任等職務,現任該公司行政總監、黨支部書記,并擔任溫州岳西商會會長、全國制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305)委員、全國制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皮鞋分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標準樣品技術委員會(SAC/TC118)皮革與制鞋工作組特聘專家、浙江省標準化協會特聘專家、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決策顧問、溫州市鹿城區仰義街道決策咨詢委員會決策顧問、溫州市鹿城區八屆人大代表、溫州市工業行業名師名家。
闖蕩溫州 初嘗創業艱辛
1978年,王先豪出生于菖蒲鎮溪沸村一個普通教師家庭。在父親的教誨下,他從小就非常懂事,一直是父母眼里的乖兒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1997年,王先豪職高畢業后,在縣里一家集體企業從事會計工作。1998年,企業因不能適應市場競爭形勢而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王先豪不甘心這樣無所作為地耗下去。于是,他和同學商量一起去溫州闖蕩。臨出發前,同學決定不去了,王先豪也開始猶豫起來。但是,內心始終有一個聲音在提醒自己:外面世界那么大,不出去闖一闖,永遠不知道未來的路是怎樣。就這樣,王先豪登上了岳西開往溫州的客車,決心要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到了溫州,在父親一位學生的幫助下,王先豪進了一家鞋業公司,從事行政管理工作。那時的溫州民營企業,尤其是制鞋企業發展如火如荼,王先豪也深深地被這塊改革開放的熱土吸引住了。他白天認真做好本職工作,晚上則抓緊時間學習,將以前學到的書本知識與企業管理中碰到的一些問題結合起來,認真分析研究。通過不懈努力,他逐漸對企業的管理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那段時間,公司正好在推行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和申報“鞋王”稱號,急需專業人員,王先豪主動請纓參與認證和申報工作,并為成功認證和申報做出了突出成績。“現在回想那段經歷,雖然工作沒日沒夜,但是充實提高了自己,為我后來的職業生涯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王先豪自豪地告訴記者。
2000年3月,為了更好地發展,王先豪毅然離開所在的鞋業公司,籌備資金成立了企業管理咨詢公司,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創業艱難,王先豪的付出超乎想象。白天他走街串巷,深入到各個工業區跑業務,晚上回來埋頭寫方案、編寫管理流程、制表單,還要擠出時間聯系一些人脈和資源。苦時累時,他總是不斷鼓勵自己: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持。經過不懈努力,他的公司漸漸變得風生水起,先后輔導了制鞋、汽車配件、摩托車配件、紐扣、拉鏈、電器、電纜、機械等行業200多家企業。如今,這些企業有的是上市公司,有的已經成為溫州當地的領軍企業。看到這些成績,王先豪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世事難料,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鬧得人心惶惶,也給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當時溫州許多企業暫停營業,昔日熙熙攘攘的街頭變得空空蕩蕩。面對業務量的驟降,王先豪不得不重新思考。他及時關停了公司,回到岳西作短暫調整。
不忘初心 終成行業名師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王先豪決定重拾初衷,再次進軍鞋業。2004年10月,他進入溫州外貿出口龍頭企業——泰馬鞋業。“有了打工和初次創業的經歷,讓我更加看清了自己的發展方向,也正是這些經歷為我未來的路奠定了良好基石。”王先豪如是說。
進入泰馬鞋業后,王先豪的努力和成績贏得了上級的贊揚與肯定,他的職位也由當初的管理者代表晉升到如今的行政總監。由于擁有接受不同行業企業咨詢的經驗,加上對企業的精深調研,他提出并實施了一系列的管理變革、管理創新、品牌打造、電子商務等戰略規劃,有效推動了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如今,泰馬鞋業已發展成為溫州市的出口龍頭企業和領軍工業企業。
在溫州這個鞋都,王先豪與鞋結下了不解之緣。利用在鞋企工作的優勢,他積極參加鞋類國際標準ISO/R16178《鞋類和鞋類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質》制訂工作,并作為首批制鞋行業代表參與了ISO/TC216國際標準《鞋類和鞋類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質》的制訂,實現鞋企參與決定鞋類國際標準“零”的突破,為鞋類出口掌握了話語權。王先豪還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對《高爾夫球鞋》《鞋類用線》等十幾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參與了《鞋類幫面試驗方法低溫耐折性能》《鞋類和鞋類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質》《鞋類化學試驗方法重金屬總含量的測定(ICP法)》等3項國家行業標準起草,并作為第一起草人牽頭起草了《鞋類試穿規程》行業標準。
由于對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做出的重大貢獻,王先豪在2010至2013年度連續榮獲“全國制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優秀觀察員”稱號,并榮獲“鹿城區勞動模范”“溫州市工業行業名師名家”“浙江省皮革行業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等國家和浙江省、溫州市主流媒體也先后對王先豪進行了專訪。
報效桑梓 搭建商會橋梁
靠聰明才智和艱苦奮斗,王先豪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作為一名長期在外的岳西人,他回報家鄉的感情也與日俱增。當事業有了一定成就后,王先豪和很多在溫州創業的岳西人一樣,希望能創立溫州岳西商會,為近3萬名在溫州辛勤打拼的岳西兒女營造一個溫馨家園。
作為商會的主要籌備人之一,王先豪和另外幾位較早來溫州發展、有一定影響力的老鄉一道,通過調查、走訪、商討、動員和籌備,于2011年12月25日正式組建了溫州岳西商會,王先豪擔任副會長。商會成立之后,班子成員精誠團結,高調做事,商會影響力不斷提升。
2015年12月27日,溫州岳西商會換屆,大家一致推選王先豪擔任會長。當選后,王先豪秉承“交流、發展、協作、共贏”的商會宗旨,以創建“活力商會、幸福商會”為主題,發揮全體會員的共同智慧,不斷開創商會工作的新局面。“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努力把商會建設成為支持和推動岳西人在溫州創業的‘加油站’‘參謀部’,成為溫州與岳西兩地交流的‘橋梁’和‘紐帶’。”王先豪對記者說。
為岳西到溫州招商引資牽線搭橋,組織溫商到岳西考察對接項目;為返程老鄉提供拼車服務,經常通過多種渠道發布拼車信息;開展返鄉慰問行動,向河圖、五河等多個鄉鎮的孤寡老人送上商會的關愛;發動會員為突發意外事故的老鄉獻血、募捐、解難……換屆以來,王先豪帶領商會成員干了許多接地氣的實事,切切實實為會員、老鄉服務,為在溫州創業的老鄉提供了諸多便利。如今,無論是企業發展、權益維護、婚喪大事、交通事故、孩子入學,在溫州的岳西老鄉都會找商會幫忙。
由于各方面的出色表現,2011年11月,王先豪當選為溫州市鹿城區八屆人大代表。從當選代表的那一刻起,他就牢記使命,決不能代而不表。
新居民子女入學問題是事關廣大在溫州務工人員能否安心工作的大事。為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王先豪多次深入轄區走訪,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情況、現狀以及存在問題作了全面調研。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他撰寫了《關于積分制解決新居民子女入學問題的建議》,在區人代會上引起熱議,后被鹿城區教育部門采納并正式實施。現在,積分制這一做法已在溫州市全面推廣,為270萬在溫工作的新居民解決了后顧之憂。
“我們夫妻倆在溫州工作很多年,孩子一直在老家讀書,孩子不在身邊,我們也無法安心工作。多虧了王先豪會長提出了積分制解決孩子入學問題的建議,我兒子才能順利轉到這邊來讀書,非常感謝他為我們這些在溫州務工人員做出的努力。”溫泉鎮在溫州務工的汪先生激動地說。
寄語家鄉:
“無論飛得多高多遠,回家總是快樂的。”十多年來,王先豪每年都會回家看看,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他備感驕傲和自豪。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綠色生態是岳西的一張名片,要合理利用特色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科學規劃設計,發展文化、旅游、電子等產業,多吸引外地人來岳西養生養老,帶動老百姓發家致富。
“雖然工作在外,但我的根在岳西,衷心祝愿家鄉的明天更加美好!”王先豪深情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