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中部鞋都”,陽新勝算幾何?
湖北陽新縣、河南睢縣、湖南桃源縣競逐“中部鞋都”正酣。
小河彎彎,流入長江;富水兩岸,陽新求新。
5年前,陽新是個“國貧縣”。5年來,陽新經濟總量從2021年超300億元,到2024年躍過500億元,成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的有力競爭者。
從“國貧縣”到“中部縣域百強”,經濟總量“五年五進位”,陽新何以“逆襲”?
答案:強工業。
2024年,陽新吹響“工業二次倍增計劃”號角,將生命健康、新材料、智能制造、品牌鞋服作為主攻方向,力爭到2027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千億量級,沖進“全國百強縣”。
3月7日,支點財經記者來到陽新感受到,當地的品牌鞋業產業,正在聚鏈成群,上下正鉚足勁兒全力打造“中部鞋都”,沖刺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擁有百萬人口、鄂贛交界的中部小縣城,陽新何以角逐“中部鞋都”品牌?
曾經的務工大縣涌現30萬制鞋匠
陽新,過去是個“國貧縣”,當地人以外出勞務為主。據不完全統計,當地有30余萬外出務工人員,其中超過一半在江浙、福建、廣東等地從事制鞋業。
在制鞋行業,流傳著“天下鞋匠,陽新有半”一說。
明瑞星是可興鞋業負責人,也是當地最早一批返鄉創業的鞋匠。
2000年,剛退伍的明瑞星,在朋友領路下,準備去溫州大展拳腳。可是到了溫州,無技術無資源的他,被安排進了一家制鞋小作坊打工。
他暗下決心:“三年當學徒,三年學設計,三年要創業。”
前三年,明瑞星從一名普通工人起步,做起了倉庫搬運工,認真學習倉庫產品分類、零件質量辨別等業務。不到兩年,他掌握倉庫管理所有業務,還可以用英語與外商交流。
后來6年里,明瑞星先后進入技術進出口公司研發中心、美國BBC國際貿易公司和英國TRIPAL集團地區,負責鞋業銷售與研發工作。
從學徒到底模和模具設計開發崗,從品質管理崗到區域經理,明瑞星成長為一名“鞋專家”,成為陽新30余萬鞋匠中的佼佼者。
2012年,明瑞星返鄉創業。當年,總投資5000萬元、1萬平方米、帶動就業180余人的湖北可興鞋業有限公司在陽新縣九州創業園掛牌。
事非經過不知難。最初,可興鞋業主要從事品牌鞋業的代加工生產,制鞋技術含量低。明瑞星曾抱怨過,即使是鞋類代加工生產,當時連買根針都要去沿海地區。
陽新縣相關人士告訴支點財經記者,一批企業來了,又搬走了,主因是當地制鞋配套產業不完善,未形成產業鏈生態。
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刻不容緩。近年來,陽新縣政府聯合企業、商(協)會等外出招商,陸續招引20余家陽新在外的制鞋配套企業返鄉創業,實現了企業70%的配套需求在本地解決。
這些年,陽新縣累計吸引4萬余名“陽新鞋匠”返鄉創業就業,全縣擁有制鞋相關企業近700家,輻射帶動就業8.3萬人,年產各類鞋品4500萬件,2024年鞋產業總產值超35億元。
憑借豐富的勞務資源和深厚的制鞋傳統,陽新全力做強做大“中部鞋都”,現已初具規模,形成了集時尚設計、研發、智能生產、加工貿易等上下游于一體的完整制鞋產業鏈。
多數鞋企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品牌匱乏
一直以來,制鞋被認為是技術含量低、極易被機器取代的行業。
然而,位于陽新的眾源鞋業負責人韓玉昌并不這樣認為。
3月7日,支點財經記者來到眾源鞋業車間,流水線上高速縫紉機“噠噠”作響,工人們用不同規格的鞋面模具,切割著牛皮。一雙雙制作精美的鞋面,經縫制、定型、膠粘、質檢等50余道工序后,在工人們的手中逐漸成型。
眾源鞋業于2020年落戶陽新經開區,是一家專做鞋面代加工的大型鞋企,主要客戶有阿迪達斯、李寧等知名品牌鞋企。
“我們的客戶比較穩定,訂單主要來源于品牌鞋企的指定客戶。”在生產車間,韓玉昌指著一卷鋪開的皮料說,皮料皮面粗細不均,需要有多年手藝的老鞋匠,才能裁剪出不同規格、不同用途的鞋面作料,“現代機器無法取代這類工藝”。
陽新眾源鞋業生產車間(支點財經記者 袁陽平 攝)
在位于陽新的隆志鞋業,這里有1500余名陽新鞋匠,產品以沙灘鞋等為主,出口海外市場廣受認可。2024年,公司完成成品鞋出口800萬雙,實現產值4億元。
湖北省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省工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聶亞珍表示,陽新承接大量來自武漢都市圈的產業,如遠大醫藥、媧石水泥、華新水泥等,極大抬升了經濟底盤。通過招引返鄉創業,培育電子信息、鞋服類企業,既有“一輪明月”,又有“滿天繁星”,豐富了產業層次,形成產業生態。
同時,支點財經記者走訪時也感受到,目前陽新大多數鞋企仍停留在來料加工的初級階段,處在產品中端,鞋企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品牌匱乏。
短板是潛力。可興鞋業請來英國設計師,針對國際客戶需求開發新品;組建30余人的研發團隊,拿下28個國家專利、1個國際專利,產品全部銷往歐洲、北美和日韓,公司年產特種鞋80多萬雙,年創產值2.1億元,帶動產業鏈企業18家。
可興鞋業相關負責人葉福廷介紹,公司研發的碳纖包頭,比傳統的包頭輕便2/3,但是它依然可達到金屬包頭的效果。
用碳纖維材料取代傳統的金屬鞋頭,成為可興勞保鞋的核心競爭力。在歐美市場,可興勞保鞋單價可賣到2000元人民幣。
良泰鞋業總經理程福生表示,2024年公司營收近1億元,產品主要出口歐盟、美國、東南亞等地區。“現在陽新每家鞋廠的優勢各有千秋,如果把這些優勢集中起來,相信陽新能夠成長出本地化的知名品牌鞋企。”
怎么做?陽新多次邀請業內專家、企業家參與座談會,為鞋服產業規劃獻計獻策,并立下“制定一個產業發展規劃、打造一個產業集群、培育一批自主品牌、成立一個專業協會、一年舉辦一次中部鞋業論壇、發展一個百億元產業”的發展政策。
陽新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陽新制鞋產業是省里重點支持的優勢特色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是把過去的這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變為有科技含量、有自主品牌的產業。
武漢市校友經濟促進會首席顧問葉青告訴支點財經記者,他一直關注陽新打造“中部鞋都”的布局。在考察溫州、莆田等鞋業產區后,他認為陽新一定要抓住花湖國際機場獨一無二的資源,切入“直播+定制”“智能量腳定鞋”等前沿賽道,發展陽新鞋業小鎮定制鞋產業。
多地競逐“中部鞋都”誰將脫穎而出
從制鞋行業看,小小一雙鞋,行業市場規模逐年攀升。數據顯示,我國鞋業市場規模突破1.5萬億元。
目前,我國鞋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鞋類生產國和消費國,行業競爭異常激烈。
從區域競爭角度來看,我國鞋產業呈現出東部沿海地區領先、中西部地區逐步追趕的格局。
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其完善的產業鏈、較強的品牌實力和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在行業競爭中占據優勢。
而中西部地區憑借政策扶持、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市場需求,逐漸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點。
支點財經記者了解到,除陽新縣外,目前中部地區湖南寧鄉市、桃源縣,河南周口市、商丘市睢縣均明確提出打造“中部鞋都”目標,區域競爭態勢明顯。
湖南桃源縣,運動制鞋產業是當地三大主導產業之一。每4雙李寧鞋中有1雙產自桃源。
去年12月,桃源縣運動制鞋產業招商推介會在“鞋都”泉州舉行,近300家客商企業參會。會上,桃源縣委書記黃偉雄表示,預計2025年末,桃源運動鞋服企業達50家以上,運動鞋產能達5000萬雙,擁有3個以上自主品牌,年產值達100億元。同時,當地力爭3年內建成運動棉襪產業園、運動鞋服特色產業園。
河南睢縣,有著“全國每十雙休閑運動鞋,就有三雙是睢縣制造”之說。
在睢縣縣委書記曹廣闊看來,目前國內制鞋產業已形成了南晉江、中睢縣、北三臺的“三足鼎立”局面。睢縣正拿出5000萬元科技創新獎勵資金,引導26家重點制鞋企業“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實現全面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制造體系的轉型。
睢縣還建有鞋都博物館。在博物館門口,一只腳踏藍色祥云的金色運動鞋,吸足了目光,內館墻上寫著“一雙鞋、一條路、一座城;一群人、一起拼、一定贏”,寓意著睢縣制鞋產業沖刺中部鞋都的決心。
數據顯示,河南睢縣聚集了制鞋產業鏈企業618家,年產能3.5億雙,產值近200億元,鞋材配套能力達90%,制鞋從業人員達5萬余人。
中部省份激烈競逐的背后,是鞋企看好未來中部地區新的增長點。
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地區的消費能力逐漸提升,對鞋類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中西部地區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且消費增長潛力巨大,為鞋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鞋業仍面臨一些挑戰,如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環保壓力加大等。
在原材料方面,橡膠、皮革等原材料價格波動較大,對制鞋企業的成本控制構成壓力。今年以來,天然橡膠價格上漲30%,導致部分制鞋企業成本增加10%以上。
上述鞋企人士介紹,人力成本上升給制鞋企業帶來不小挑戰。隨著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制鞋企業面臨招工難、工資上漲等問題。
誰將最終勝出成為“中部鞋都”?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