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套路”失算?電商App跳轉引集體反感
今年的雙11,沒有了各大電商的GMV大比拼,顯得些許冷清,于廣大網友而言,對打開啥App都有“跳轉廣告”的反感,極大程度上抵消了搶購的狂歡……
01
“跳轉廣告”亂象幾時休?
11月10日,擁有1962萬粉絲的明星劉嘉玲一條控訴微博徑直沖上熱搜,她指責雙11某店鋪嚴重侵權自己老公梁朝偉的肖像,欺騙消費者,不少大V和網友紛紛表示支持劉嘉玲的維權。
圖:劉嘉玲維權微博+大V解讀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在劉嘉玲微博的評論區,還有多條熱評及跟評指向“各種跳轉鏈接,討厭到極致”、“離譜,每打開一個app就強行跳到淘寶,煩死了,這廣告”、“京東也是”等現象,引發了大量網友的共鳴…
圖:截自劉嘉玲維權微博(樣本太多,限于篇幅,部分截取)
無獨有偶,11月9日,第一財經報道稱,雙11期間,伴隨著電商激戰,跳轉廣告成了困擾許多用戶的難題,一財還援引媒體報道稱,針對電商平臺“雙11”期間霸屏廣告亂象 ,杭州市余杭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杭州市余杭區知識產權局)證實已收到相關舉報,目前已交由網監分局展開調查。
11月11日,據筆者查詢,微博網友吐槽的、部分媒體報道的“跳轉亂象”實際上早已經不是單一社交媒體平臺的聲音,比如在小紅書平臺,同樣有大量的網友,吐槽打開App時各種花式跳轉到電商平臺雙11頁面……
比如小紅書平臺上,就不乏調侃,甚至有網友給所有APP一封信:“我想點開我**自會點開,謝謝!”,“有些APP啟動界面跳轉淘寶或京東等購物平臺除了惡心人還有別的作用?……”
圖:小紅書網友的花式吐槽集錦(樣本太多,限于篇幅,部分截取)
鑒于正規媒體和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的網友吐槽現象客觀存在,筆者也通過包括折疊屏手機、安卓手機和蘋iPhone在內的多品牌手機進行了交叉驗證,得出的結果是,甭管你打開愛奇藝、酷安、安兔兔、QQ音樂、微博、百度地圖、知乎等App,都會彈出此類跳轉。
圖:筆者親測,這瓜“保熟”
并且,不僅僅是跳淘寶或,還有一些App是直接跳到京東甚至美團,也就是說坊間流傳的調侃梗,同樣適合用來形容“打開一些APP跳轉到京東都比直接打開京東快”、“……美團快……”。
由是引出第一個問題,為何這些App都對此類跳轉到電商平臺的“硬廣”來者不拒呢?
以微博平臺舉例,據2025年二季度財報,微博實現營收4.45億美元,同比增長1.58%;歸母凈利潤為1.26億美元,同比增長12.29%。微博二季度收入的增加,也主要依賴于廣告業務:二季度微博廣告及營銷收入為3.834億美元,同比增加2%,占總收入的86%。
繼續折分會發現,來自非阿里巴巴的廣告收入為3.476億美元,同比微幅增長1%,來自阿里巴巴的廣告收入為3.57億美元,同比大漲10%,意味著,單單阿里貢獻的廣告收入占到了當季微博廣告及營銷收入的高達93%,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客戶。
那道理也就十分清晰了,有生存才有更好的發展,廣告并不僅僅是微博一家的核心營收支住,也是諸多一線圖文、視頻、音頻類App的重要創收來源,并且,你的DAU、MAU數據越亮眼,你的廣告位的“曝光價碼”也就更高…
So,最后大家不約而同選擇在618、雙11等電商平臺投流的高峰加碼Push,似乎也就符合商業邏輯了。
02
平臺的態度“暖昧”
電商巨頭們明明知道這種“反人類的廣告策略”會引發消費者的反感,為何還要樂此不疲持續在此類跳轉廣告上加碼投入?
如前文網友的吐槽,這種“強制性”的跳轉讓人十分厭煩,還指望用戶在心里不爽的情況下消費?站在普通網友視角,這個吐槽太合理了,簡直是很多打工牛馬的嘴替,但是在商言商,站在這些電商巨頭的角度,可能是另一番價值生態位。
比如,恰恰是這種招人恨的“強制性”,能直觀提升平臺(主要表現為App)的DAU水平,以及增加商品的人氣,尤其是那些明星商品,可能還會通過開屏廣告的形式來呈現,讓網友逃無可逃(除非你卸載App)
此類現實屢禁不止,其實還有一層原因。
對于投放廣告的金主平臺,相應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呢?過往就有案例可參考:
2021年6月,某電商平臺其因廣告違法行為被余杭區市監局處以5萬元頂額罰金;同年7月,又因未制止平臺商家廣告違法,再次被處以同等金額的頂額處罰;
早在2022年11月,針對APP“搖一搖”亂跳轉等問題,在工信部指導下,信通院、電信終端產業協會便曾聯合小米、美團、阿里等多家企業聯合制定了《APP用戶權益保護測評規范 第7部分:欺騙誤導強迫行為》并發布實施。
2023年2月,工信部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提升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不得頻繁干擾用戶正常使用,或利用“全屏熱力圖”、高度靈敏“搖一搖”等易造成誤觸發的方式誘導用戶操作。
據讀特新聞報道,廣東華商律師事務所溫昕東律師介紹稱,根據《廣告法》的明確規定,利用互聯網發布、發送廣告,不得影響用戶正常使用網絡……違反相關規定,處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罰款。
而據記者查詢,某App開屏廣告全國開屏廣告位報價110萬/天,就連某郵箱App的開屏廣告報價都高達33萬-40萬/天,也即,哪怕被相關部門頂格罰款,也不過相當于日廣告費的九牛之一毛……
也就是說,對于發布“跳轉”、“開屏”類廣告的App平臺,違規的代價在收獲的巨額的廣告費面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至于為何電商巨頭和App平臺們“雙向奔赴”,最后卻仍然難重現往昔雙11的高光?原因就更為復雜多樣了。
直觀層面,就是消費者在經歷了多次價格頻繁波動的“套路”后,已經開始對雙11祛魅了,甚至在很多消費者心目中,雙11還不如國補來得優惠力度大,以及,復雜的“券后價”算法、“湊單越湊越貴”的規則陷阱也勸退了一些網友。
新聞周刊報道,來自北京的消費者王嵐稱“今年一直想入手一款筆記本電腦,但是從618看到雙11一直沒下手,大促期間,她看中的筆記本電腦比日常售價便宜一兩百元,她觀察過,如果有國補的話,會便宜上千元。”
新華網報道,“每天價格都不一樣,剛要下單就漲了”“更氣人的是,商家在活動前臨時加價,看似滿減、優惠券一大堆,實際算下來比平時還貴”“現在的‘雙11’,看似優惠的背后,全是套路”……來自湖北的李霞(化名)在一連串吐槽后得出這樣的結論。
新京報報道,不少消費者甚至商家都表示消費券計算過于復雜,石遙發現,“有的商品加購后顯示了優惠分攤金額,9折券抵扣的金額也增長了,但到手價反而比之前貴了。”“以為湊單可以享受最大優惠。”石遙表示“實在搞不懂優惠券的規則,只好反復退反復買,費心費力。”
圖源:新京報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的打法,或許該徹底扭轉了!以反“套路”為榮、以真實惠為尊,或許才是打破行業困境的唯一路徑!
電商平臺能否回歸初心?雙11能否重燃消費激情?
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雙11”,沒有神話-新聞周刊
微博相關熱搜、小紅書平臺相關檢索結果
“雙11”購物,消費者成了“精算師”-新華網
打開微博,先逛淘寶?雙11再現“跳轉廣告”亂象-第一財經
跳轉廣告背后:一場流量領域的“人口販賣”-讀特新聞
雙11優惠規則繞暈消費者:價格頻繁波動,到手“千人千價”-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