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碾壓安踏李寧,到如今月虧過億,Kappa到底錯在哪?
你還記得“背靠背”嗎?
提起Kappa,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那對“背靠背”小人的經典品牌形象。曾幾何時,Kappa是時尚風向標,“穿上Kappa運動衫,就是整條街最靚的仔”,kappa在國內市場的地位更是一度比肩阿迪達斯、耐克等運動品牌。
巔峰時期,Kappa的年銷售額高達42億,門店近4000家,輕松碾壓李寧、安踏,成為第一,《福布斯》雜志盛贊Kappa為最具潛力企業。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Kappa卻幾乎消失在大眾的視野范圍內,各大商場也很難找到Kappa的專賣店,不僅存在感越來越低,甚至成了被年輕人嫌low的品牌。
再有消息傳出,已是物是人非。2022年初,Kappa母公司“動向”公告向泉州平布鞋業有限公司售出內地Kappa Kids商標獨家使用權,使用期限為10年。而在此之前,其還出售了Kappa日本商標及知識產權等相關資產,以及Phenix在日本、韓國、澳洲、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獨家商標使用權,早年風光無限的Kappa,竟然淪落到了靠賣商標求生,可見處境之艱難。
惡性循環還在繼續。今年6月底,Kappa母公司動向發布了最新年報,在截止三月末的完整財年里,公司營收同比下滑3.7%,降至16.8億元。過去那個吊打一眾小弟的kappa,似乎真的靠不住了。
從風光無限到掙扎求生,大起大落的轉變背后,Kappa究竟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01
豪賭成功一鳴驚人
Kappa走上神壇
1916年誕生于意大利的Kappa,可謂運動品牌圈的“開山鼻祖”。
說起Kappa標志性的“背靠背”Logo,還有一段趣事。1969年,Kappa的繼承人莫里齊奧·維塔偶然發現一張男女背靠背的剪影照片,并將其定為品牌Logo,這個被戲稱為“雙子”的標志,不僅成為Kappa叛逆精神的象征,更開啟了它的體育征程。
作為世界知名的運動品牌,Kappa一直對足球領域情有獨鐘,尤文圖斯、AC米蘭、意大利國家隊這些知名的球隊都是Kappa的贊助對象。1979年,尤文圖斯穿著Kappa球衣捧起俱樂部史上第六座意大利杯冠軍,此后20年,“背靠背”Logo始終印在這支豪門的戰袍上。
不僅足球賽場,奧運賽場上的Kappa也相當給力: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Kappa為美國田徑隊設計反光金銀色比賽服,不僅見證了16枚美國田徑金牌的高光時刻,更一舉成為運動科技的先驅,成為激情與創新的代名詞。
2002年,Kappa通過李寧公司的代理進入市場,本以為可以“大殺四方”,但事實卻恰恰相反。由于服裝鞋類產品幾乎都是搬運意大利風格,導致消費者接受度不高,Kappa在的經營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久而久之,李寧也對kappa不再投入更多資源,將其視為“拖累”。
2005年,李寧放棄Kappa在市場的獨家代理權,由動向的陳義紅從李寧公司手里接過這個燙手山芋。至此,Kappa轉型成了國產品牌,這也成了Kappa命運的重要分水嶺。
誰都不曾想到,Kappa竟然被意外“盤活”了。陳義紅上任后,首先瞄準了時尚運動市場的空缺,他派出團隊到酒吧、KTV去了解年輕人的喜好,在李寧、安踏等國產運動品牌均以傳統運動風為核心風格路線的當下,Kappa率先推出潮流運動風,明艷、大膽的用色成了行業里的“另類”。
不但如此,陳義紅還從韓國Kappa挖來了設計師洪宣,年薪30萬美金,比所有高管的年薪加起來還要多。在營銷上,Kappa選擇的代言人也不僅局限于專業體育人士,還拓展到了多位明星藝人,贊助方式也不是直愣愣的硬廣,而是以融入工作和生活的姿態出現,激起消費者的好感和共鳴。
然而,衣服是做出來了,顛覆性的設計卻讓經銷商“望而卻步”。陳義紅找到經銷商,提出經銷商可以先拿著衣服賣,不用支付預付款,反而還給經銷商高提成,如果業績出色,總部還有額外獎勵。經銷商一合計,既不用但庫存風險,也沒有后顧之憂,自然欣然接受。
很快,Kappa憑借獨樹一幟的風格快速席卷市場,發展迅速。2006年,Kappa的母公司BASICNET因為現金流問題,要以1億美金賣了Kappa,陳義紅立即意識到機會來了,但此時的公司賬上只有2700萬美金,相差懸殊。
陳義紅做出了“冒險”的決定——和投資人簽下對賭協議,承諾在3年內完成約定的業績目標,以求引進大摩3800萬的投資。
正是這個決定,再次改變了Kappa的命運走向。
02
紅利消失行業變天
Kappa由盛轉衰
由于對賭風險極大,陳義紅要用動向20%的股權換得摩根士丹利1%的股份,這場背水一戰,kappa非贏不可。
為了快速完成目標,陳義紅選擇了輕模式供應鏈建設。陳義紅采用專屬經銷商政策,即不再一個區域內發展多個經銷商,而是鼓勵一個經銷商在某個區域內做大做強做深,順著這樣的思路,陳義紅給Kappa找了不到40個大經銷商,通過他們管理1500家門店,成本極低,坪效卻極高,比有3000家以上門店的對手更賺錢。
在上游供應鏈,Kappa也很精簡,只在江蘇有一家內部工廠,其余產品的生產全部外包給國內的100余家供應商。生產也比較柔性,在確定訂單量之后,除了投入生產一部分,其余部分以材料儲備的形式存在,之后根據市場銷售情況的反饋來決定是否將其余訂單生產出來。
憑借“大膽出招”,Kappa贏得了其與摩根斯坦利的對賭協議。2006年盈利超3.3億元;2007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市值超過200億元,成為高盛口中增長前景最好的體育品牌,風光無限。
2008年,北京奧運刮起的運動消費風潮,讓Kappa的銷售額沖到33億元,凈利潤更是達到了13.1億元,成功超過李寧、安踏,躋身為第一大運動品牌。當年的財報顯示,Kappa的毛利率高達58.5%,比李寧多近10%。
到2010年,Kappa的線下門店發展到3751家,全年銷售額達到42.6億元。甚至在僅有幾百米的二三線城市步行街上,就有多家Kappa門店,如同現在的蜜雪冰城,“想賺錢,開Kappa”,那時的Kappa是流行趨勢,更是財富密碼。
然而,隨著北京奧運會帶來的紅利消耗殆盡,運動服飾行業整體大滑坡,包括李寧、安踏、Kappa在內都面臨嚴重的庫存危機。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包括李寧、安踏、Kappa等在內的6家企業庫存高達37.21億元,其中Kappa的庫存周轉天數達到54天,遠高于行業水平。
李寧、安踏及時發現問題快速部署調整和轉型,從代理商轉到直營店模式,成功度過了危機。反觀Kappa,卻陷在輕資產的外包模式里不可自拔,自己不生產,也不銷售,將制造和零售業全都交給第三方工廠和加盟商,無論是成本壓縮,還是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控制權都不在自己手上。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對經銷商放權過大,監控不到位,導致事態不斷失控。在賣不動貨之后,經銷商們紛紛在產品上動起了手腳,不僅店鋪之間私下串貨,有的堂而皇之賣起了假貨,Kappa的口碑一落千丈,門店數量驟減,從4000家降到了1000家。
而經歷了這場危機過后,整個行業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競爭變得更為激烈。李寧、安踏等體育品牌通過潮流化運作加深市場;耐克和阿迪持續擴張;FILA、Champion、New Balance等國外潮牌如過江之卿;而許多細分領域的小眾品牌也接連進入,進一步壓縮著Kappa的市場空間。
最重要的是,體育服飾行業的邏輯也發生了變化,體育品牌不再通過一個統領一切的形象驅動購買,而是依賴一個個爆款來拼湊和加深市場印象。
急于自救的Kappa,在內憂外患中亂了陣腳。
03
搖擺不定難以自救
Kappa賣商標求生
掉出第一陣營后,Kappa并非沒有積極自救過。
2016年,Kappa簽約韓國歌手權志龍,通過致敬經典的“串標”設計,重回年輕人視野;2017年年底,Kappa提出“三年改革”計劃,對渠道、運營、營銷等進行調整,想要通過各種跨界合作重回巔峰。
2018年初,Kappa借助巴黎時裝周,聯手日本設計師倉石一樹發布“倉石系列”新品,但Kappa的聯名卻被李寧的強勢“國潮風”搶去了風頭,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2019年,Kappa宣布轉型時尚潮流定位,提出四大維度升級戰略,從產品、數字化運營、渠道形態、年輕化營銷矩陣方面進行升級。同時陸續和黃明昊、VAVA、希林娜依·高等年輕偶像達成合作,試圖吸引年輕消費者的關注。
這些舉措在聲量上短暫吸引了關注,卻未能轉化為實際銷量提升。Kappa的凈利潤在2014年到2017年始終保持在8到9億左右,2018年到2020年則進一步下降到3億元左右,2020/2021財年,根據Kappa官方數據,動向“剔除投資部分后的經營盈利為人民幣5900萬元”,服裝業務幾乎不賺錢,絕大部分營收來自于金融資產和投資所得,形勢每況愈下。
背后的原因在于,Kappa并沒有如愿制造出真正的爆款,即便Kappa試圖在產品上復制最初的繽紛配色,但整個市場上做配色的運動品牌已多如牛毛,Kappa早就沒了往日的優勢。
再者,Kappa雖然喊著轉型,但對于消費人群更深層次的挖掘,尤其是新消費人群對于流行趨勢的喜好以及未來性成長的判斷,Kappa洞察得并不深刻,本質上還停留在品牌定位和產品外觀風格的表層差異化。
何況,隨著經銷規模的縮水,Kappa多次因產品質量問題被行政處罰,Kappa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2020年,當消費者轉向專業性突出的運動品牌,Kappa又出現了定位搖擺,試圖回歸專業運動領域,在廣告中出現了國家隊滑板選售婁佳怡、張鑫和曾文蕙,還推出了Kappa首個滑板鞋系列。
然而,在競爭對手紛紛推出高科技面料、可持續材料的大環境下,Kappa的產品迭代不僅緩慢,更缺乏核心技術創新支撐。
早在Kappa選擇“輕資產模式”的那刻起,就放棄了科研開發,用于產品科技研發的費用常年偏低,最終高端市場難以抗衡耐克、阿迪達斯,性價比又無法與安踏、李寧競爭,Kappa徹底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2022財年,動向虧損17.83億元;2024財年虧損6.39億元;2025年依然沒能扭轉頹勢,最終不得不走向“賣商標”這條路。
除了出售Kappa日本商標及知識產權等相關資產,動向還向日本、韓國、澳洲、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售出獨家商標使用權,以及將Kappa Kids的商標獨家使用權售給泉州平步鞋業有限公司,用以維系生存。
時代的浪花滾滾向前,曾經的Kappa屹立在了巨浪之巔,如今的Kappa,卻又被無情拍打在沙灘之上。
老牌霸主Kappa,還能重新站起來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配圖僅供參考,無指向性及商業用途
參考資料:
1.南方新消費《曾為“第一”,如今賣商標求生,這個從小到大被山寨的品牌徹底涼涼?》
2.界面新聞《Kappa難以重拾昨日光環》
3.體壇經濟觀察《從老大到虧損,風光不再的Kappa還能自救嗎?》
- 上一篇:斯凱奇,年輕人不再愛它了?
- 下一篇:今年雙11,消費者不卷價格 卷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