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運動鞋服成為新一代「社交貨幣」,千元泰蘭尼斯們正掏空中產錢包
精致育兒焦慮之下,兒童運動鞋服正成為新一代社交貨幣
兒童運動鞋服的漲價速度已經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
FILA KIDS最新款中大童“超跑鞋”起售價為1580元,泰蘭尼斯一雙“穩跑鞋”賣到1499元,New Balance、李寧、耐克、阿迪達斯的部分高端鞋款也紛紛邁過千元門檻。
曾經被認為最不具賺錢潛力的兒童品類,如今卻成為運動品牌最強勁的增長引擎。
安踏兒童去年流水首次突破百億,成為國內首個達到該水平的兒童品牌。361°今年上半年兒童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1.4%至12.6億元,營收占比已達22.1%,是集團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
與此同時,一批黑馬也來勢洶洶。被調侃為“電梯里的釘子戶”的泰蘭尼斯去年全年營收超30億元,今年一度力壓FILA、On跑登上天貓400元以上兒童運動鞋熱銷榜榜首。
江南布衣旗下成立僅3年的兒童運動品牌onmygame的GMV翻倍增長。成立才7年的MoodyTiger,早在2023年總銷售額就超過2.8億,同比增幅高達197.1%。
據頭豹研究院報告,近5年兒童運動鞋服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達到14.9%,預計2027年將達到1513.9億元。隨著兒童產品線成為業績突破口,各大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激進策略“爭奪”家長的錢包。
產品策略主打安全與舒適,科技成溢價抓手
兒童運動鞋服市場的持續升溫,背后是多重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
隨著體育鍛煉在教育中的權重不斷提升,以及親子運動潮流的興起,市場缺口被迅速打開。新一代消費者對產品品質、性能和情緒價值提出了更高要求,品牌也順勢轉向技術路線,將安全防護和舒適度作為核心賣點。
在安全性能上,品牌圍繞回彈緩震和細分場景防護大做文章。
安踏駭浪4 Pro系列采用“雙層犟彈PRO”技術,能量回歸率達83%,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近20%。李寧的赤兔8 PRO系列采用特有“?”科技材料,號稱減震性能可媲美專業競賽跑鞋。特步的氫風護足跑鞋系列則由上海體育大學提供研發支持,使用TPU材料防止足弓塌陷和變形。
針對不同運動場景的細分防護成為另一主流趨勢。耐克旗下主打競速的摘星號系列使用高回彈緩震泡棉緩解沖力,STAR RUNNER 4系列則加強鞋頭保護以適應戶外復雜場景。特步飛凌跑鞋專門為體測場景設計,中底的“X-DYNAMIC FOAM 珠粒發泡”加雙叉尼龍推進板設計,使體測崴傷率比傳統產品低41%。
對兒童而言,緩震和針對性防護不僅是產品賣點,更是家長的安心保障。兒童生長階段骨骼脆弱、骨組織柔軟,腳弓容易遭受外力傷害,品牌恰恰抓住了這一痛點。
在舒適度方面,季節性和長期體感舒適成為兩大發力方向。夏季運動易出汗,品牌主要在吸濕排汗效果、體感涼度上做優化。onmygame速干系列有40000+透氣孔,主打3秒快速排汗、保持干爽。安踏的薄荷涼感系列使用錦綸、氮綸組合面料,涼感值高于國標標準。
長期舒適主要與透氣性掛鉤。耐克Cosmic Runner兒童跑鞋采用輕盈網眼設計和全橡膠外底,阿迪達斯的F50 LEAGUE系列運動鞋采用復合針織面料,都是為了確保全天候穿著舒適透氣。
值得注意的是,強調穿著舒適性還有另一重戰略用意:撕掉功能性標簽,走進日常穿搭場景。兒童戶外運動時間有限,遠不及居家、學習時間多。只有打進日常場景,才能提高需求頻次和復購潛力。
營銷打法升級,從動漫聯名到身份認同
然而在兒童市場,產品力往往需要讓位于營銷力。
隨著消費分層、場景細化等趨勢日漸成熟,品牌也逐漸摸索出一套針對家長和兒童的精準營銷策略。
其一,與高人氣動漫IP聯名,直接觸動兒童情感。近幾個月,市場上扎堆涌現了匡威與貓和老鼠、阿迪達斯與辛普森一家、安踏與火影忍者、耐克與樂高、李寧與迪士尼等聯名案例,這些合作能在短期內顯著刺激購買行為。
其二,病毒式投放與“魔性”廣告詞,雙向“洗腦”家長和兒童。泰蘭尼斯的快速走紅,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密集的投放策略——瞄準小區和商場電梯、電影院、公共交通工具等高頻場景,用“每一個高光時刻都有泰蘭尼斯陪伴”、“少摔跤,走得穩”等通俗易記的廣告詞反復刷臉。2022年,其總曝光人次達到驚人的90億。
實驗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的“睡眠者效應”在此得到驗證:品牌將晦澀的功能參數簡化成洗腦的廣告詞重復曝光,能讓用戶遺忘廣告的“說服意圖”,只保留與品牌關聯的核心信息。
其三,販賣身份認同和社交價值,瞄準中產育兒焦慮。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去年我國中高端育兒產品市場份額達到23.6%,過去五年的中高端消費增速遠超大眾市場。以90、95后為主的新一代中產家長,往往把消費品的選擇當作親子關懷的衡量標準之一,并將品牌與理想生活方式聯系起來。
品牌深諳此道,通過產品漲價、形象煥新、門店升級、綁定高端運動項目等一系列組合拳,持續抬升品牌調性,向中產父母們販賣身份認同。
泰蘭尼斯貼著奢侈品牌開店,進駐SKP、德基廣場、萬象城等高端商場。安踏在門店內搭建露營、越野、騎行體驗區,耐克兒童首家“好動體驗店”則設置了仿草地、田徑場和室內籃球場的地面供孩子試穿。
FILA KIDS則選擇與高端運動項目深度綁定,加深“貴族”烙印。品牌一方面與網球公開賽聯動,舉辦FILA KIDS鉆石杯青少年網球挑戰賽;另一方面又與高爾夫球協會合作,組織FILA青少年高爾夫精英賽。
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向家長傳遞一個信息:選擇這個品牌,就是選擇了一種有質感的生活方式——哪怕要為此支付更高的溢價。
高端化背后的隱憂,價格與需求的博弈
通過產品端發力核心科技,營銷上短期熱度與長期心智培養的結合,兒童運動鞋服行業成功打開了全新增長空間。但日漸“離譜”的漲價潮,也開始引發市場的負面反饋。
一方面,價格持續上漲,正不斷考驗消費者的接受度。
兒童產品線價格“反殺”成人系列已成為普遍現象。李寧赤兔系列兒童跑鞋、安踏毒刺系列兒童足弓跑鞋的高端產品價格都超過了成人款,定位精英級兒童競速跑鞋的李寧YOUNG「?」系列客單價高達600-900元。
在各大社交平臺上,越來越多家長開始抱怨兒童運動鞋服的嚴重溢價,并反思是否有必要購買這些高價產品。家長的憂慮是雙重的:從現實角度講,兒童身體發育快、鞋服更替頻率高,“高頻替換”與“高價支出”構成了直接矛盾。
從心理層面看,家長既擔心昂貴的產品會助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買又害怕打擊孩子的社交自信,使其無法融入同齡人的圈子。泰蘭尼斯創始人丁飛就曾在采訪中坦言,校園兒童確實存在明顯的“攀比效應”。
另一方面,兒童和家長的需求差異,正成為品牌面臨的新挑戰。
兒童是產品的直接使用者,但買單的卻是父母,二者有著截然不同的需求焦點。家長更關注安全性、耐用度和價格,而孩子往往只認熟悉的品牌、主流款式和周圍同齡人的穿搭。
不過,隨著α世代(2010年后出生一代)自主意識的提高,這種情況正在改變。據TMIC消費者調研報告,60%的α世代兒童在消費決策中參與比重超60%。《90后媽媽“育兒觀”洞察報告》也指出,新生代父母拒絕成為“專斷型家長”,更愿意在做決定時與孩子商量。
這些變化正倒逼品牌從單一的家長導向策略,轉向同時滿足家長和兒童需求的雙向策略。
可以肯定的是,兒童運動鞋服正朝著體驗感持續升級、場景與功能劃分更專業細致的路線前進,推動整個行業向精細化、規范化發展。但如何在價格與價值、家長需求與兒童喜好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是品牌能否在這一藍海市場持續取勝的關鍵。
在精致育兒焦慮與兒童社交需求的共同驅動下,兒童運動鞋服已不再是簡單的穿戴物品,而成為新一代的社交貨幣與身份象征。這片日益擴大的市場,既充滿了誘惑,也布滿了陷阱。











